AI赋能百业,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在上海找到最好的土壤

智联世界,众智成城。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黄浦江畔如约而至。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走过4年,人工智能越来越贴近生活,从有形化为无形,润物细无声,成为改变各行各业的力量。

2021年7月8日,上海世博展览馆,以“智联世界 众智成城”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行。人民视觉  图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技术进化、前沿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链接万物、连接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赋能百业、赋能世界,深刻改变当下、塑造未来,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这应当是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时代,群智赋能、共创分享的时代,也应当更好成为普惠包容、协同治理的时代。要热情拥抱潮流、拥抱未来,理性应对风险、应对挑战,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让人工智能真正为人所用、为人类造福。
上海要更加有力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把人工智能作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打造智能经济、创造智享生活、塑造智慧治理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努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最佳试验场和重要风向标,让智能时代的美好图景在上海这座城市得到充分演绎和生动展现。

7月8日,观众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观。新华社 图

从有形化为无形,人工智能越来越贴近生活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走过4年。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说,商汤科技非常有幸见证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4年来的发展。他翻看每年在这里拍下的大会主题,从“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到“智联世界众智成城”,人工智能越来越贴近生活。
“今年好像没那么多炫的东西了。”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话锋一转,“没那么酷炫,是因为未来已来。很多吸引眼球的前沿概念,都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看似平淡无奇,恰恰反映了人工智能从有形化为无形,润物细无声,成为改变各行各业的力量。”
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兼国务卿、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董事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也表示,人工智能已是经济的一部分,很快所有人的大部分工作和体验生活都将依赖于人工智能,甚至每个人自己也不一定意识得到。
这些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深入到一个个行业中。比如,上海市民服务热线12345引入语音识别、情绪感知、自动派单等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技术加持,热线服务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过去派一个单要好几分钟时间,现在这个时间缩短到了几秒钟。”胡厚崑说,12345变得越来越智能,甚至可以主动预测一些事件的发生,包括寒潮来临哪些地方水管容易爆裂,以便城市管理部门做出处理。
“人们不仅希望城市是宜居的,同时也希望城市能发展得更好,他们希望城市有良好的管理和治理体系,不仅要对居民的要求有所回应为,而且要未雨绸缪。”大数据之父”、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说,这正是智慧城市概念所给出的承诺。
舍恩伯格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不在于某一项具体技术或数据基础设施,虽然智慧城市需要这些,但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做出更好的决策,其基础就在于有丰富多样的数据,它需要的远不止技术上的进步,更需要组织和机制上的创新和进步。
丰富多样的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的可付诸实践的决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就像徐立所说,有了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机,机器猜想已经给了人类非常好的样板,反向推动人类科学的进步。比如,计算机自己演化出一套老司机的泊车规律,这些规律甚至是科学家都没有办法真正解释的,但这不妨碍自动泊车落地。
再比如,在交通信号灯管控时,人类一直很难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在小范围内,人工智能的猜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把交通通行的等待时间节省一半,接近20分钟。机器猜想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出其不意的惊喜,未来我们更多拥抱场景的迭代才能真正探索出技术可能边界。

7月8日,参观者(中)在展会现场体验体感机器人玩具。新华社  图

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在上海找到最好的土壤
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强调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
4年来,上海推动大会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循环联动。现如今,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近1200家,2020年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逆势增长50%,2018年至2020年年均增速29.5%。
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龙头企业纷纷在沪布局业务,打造产业生态;商汤、依图、深兰、云从等技术类企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加快技术落地步伐。
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燧原、天数智芯、禾赛科技等基础类企业致力于研发高端智能芯片、传感器,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达闼、钛米、高仙、小蚁、快仓等产品类企业持续推出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揭牌运作,中科院计算所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两批17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揭牌,在人工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智能机器人、AI+医疗、AI+金融、AI+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就像徐立说的,“今天人工智能的猜想、机器的猜想可能就是牛顿砸在头上的那颗苹果,而上海的包容开放是它最好的土壤,使它能够长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总体部署,上海深耕基础、厚植技术,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在重点创新攻关、重大招商引资、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快突破,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链接效应,推动四个平台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左右,2025年达到4000亿元。
正如上海市领导所言,在上海好项目不缺土地、好团队不缺资源。针对人工智能,上海不断优化土地供给和空间布局。上海将围绕4+X重点园区规划布局,做好精细化招商、全流程服务,利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平台组织新项目签约。实施重大创新项目。聚焦卡脖子领域,推动智能芯片、超大规模算法模型等项目攻关。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框架下,围绕制造、商贸、医疗、教育、交通、政务、文体等细分行业,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的“一业一策”。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找到

找到

类别:学习办公   大小:29.66MB    语言:简体中文

评分:5
图文推荐